近日,陕西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印发《关于2023年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结果的通报》,安康市人民政府2023年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为A级等次,这是安康市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近三年来,安康市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得到提升。
强化组织保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更加有力
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安康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定;成立以市食药安委副主任、副市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层层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34名市级领导以上率下,担当尽责,带头包保37家A级主体,定期开展督导检查、问题反馈、督促整改等工作,带动全市6618名干部与37215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包保责任,推动实现食品安全“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责任”的目标。
不断健全“定片定区、定岗定责、定人定位”四级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市138个镇办均设立市场监管所,聘请食品安全协管(信息)员,工作报酬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村(居)。市、县两级投入经费1千余万元提升改造,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基层市场监管所,建立“局、队、所”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分批举办食品安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执法办案大讲堂”“科长大讲堂”和“送法到基层”等40期。发挥食药安办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季度督查—问题通报—整改反馈”闭环管理机制,运用“四不两直”和“穿透式核查”方法,对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建立问题台账,分县区下发通报,推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落实。
创新监管手段,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更加完善
建立“13456”风险隐患防控排查治理机制。制定一张全市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和重点防控措施责任清单;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建立风险排查“三本台账”;市场监管实行检查标准化、手段智慧化、整改台账化、管理闭环化“四化”管理;落实监督检查、抽检监测、问题处置、信息录入、问题督办五个100%要求;健全风险会商、定期调度、跟踪督办、督查暗访、通报约谈、评议考核6项制度。
创新“12332”包保工作机。对照一本《包保干部应知应会手册》,明确工作要求和督导内容,发送《提示函》《督办函》及时提醒包保干部开展督导工作,对发现问题和处理结果实行“两单”管理,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见效,“12332”工作经验先后两次被国务院食安办工作简报刊载推广。
大力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数字化建设。以学校食堂、养老机构食堂、大中型餐饮企业等为监管对象,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餐饮单位的食品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监督抽查。全市2598家餐饮单位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99.89%。
强化预警监测,风险隐患预防手段更加有效
持续健全完善风险会商、信息交流、联合督查和“五联”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交流会,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防控重点和治理措施进行会商研判,建立全市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清单,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时限,召开食品安全行刑衔接联席会22次,案件研判会62件次,联合执法90家次。
强化风险监测,建成以市、县、镇医疗机构为网点,延伸至村卫生室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体系,镇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范围。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品致病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覆盖全市十个县区,市、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可开展各类常见理化检测项目,在全省地市级实验室率先独立开展基因测序,实验室检测能力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坚持“广覆盖、有侧重、不遗漏”,对全市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小作坊等各环节食品进行全面监督抽检,超额完成年度抽检任务。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加强快检、抽检结果的分析研判和后处置工作,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针对餐饮具清洗消毒质量、豆芽质量、包装饮用水抽检发现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共完成食品抽检27886批次,平均问题发现率3.57%,完成农产品抽检7684批次,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严格监督执法,食品“全链条”安全更加稳固
严把产地源头关。聚焦耕地环境质量,制定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监测实施方案,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严管严治,保护周边耕地面积17224亩,降低粮食镉等重金属超标风险。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大力整治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和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深入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种子、农药、肥料等重点农资产品非法添加、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构建以“双覆盖”管理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安康模式”,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终端669家,开具合格证192569张,实施比例达80.77%。
严守“菜篮子”品质。投入100余万元,对城区10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完善基础设,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落实主体责任,规范市场交易行,取缔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活禽宰杀,逐步统一实行禽类产品“白条上市、冷链配送、冰鲜销售”的经营模式。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智慧”手段,依托“陕生鲜”系统,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率先建立重点农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为老百姓打造服务便捷、功能完善、放心可靠的家门口“菜篮子”工程。
严管过程安全关。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无缝衔接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一户一档监管档案,建档率100%。推动82家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全部建立“种养殖基地+门店+餐桌”的全过程的追溯制度。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一企一档”建立风险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自查报告率、问题整改率、食用期限标注率三个100%。食品经营许可电子证照率实现全覆盖,完成食品销售、餐饮服务风险等级评定32854家,实现风险分级100%、动态管理100%。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针对校园及周边、农村食品、肉制品、白酒、食用油、集中用餐、网络外卖等重点领域开展各类专项整治30多次,三年来,累计查办食品违法案件2939件,公安机关侦办案件4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7人,有力震慑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严把餐饮质量关。“一日三餐,安全为重”。在学校承包食堂、集体供餐单位和商业综合体餐饮街区实行食品安全“双总监”机制,扎实做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推动属地管理、企业主体、行业主管和部门监管“四方责任”协同贯通。加强餐饮外卖、网络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召开行政指导会、集中约谈等方式督促网络平台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推广并投放使用“餐食封签”300万份,守牢外卖配送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开展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97次,实现了重大活动期间食品安全“零事故”。针对小餐饮、小摊贩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无健康证和经营场所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建立“七有五达标”标准,采取“隐患排查—先期整改—问题通报—查处违法—结果反馈—实地核查”的闭环管理模式,破解小餐饮监管难题,在中心城区打造5条小餐饮示范街,让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酸辣爽口的“安康蒸面”、香辣开胃的“牛肉米线”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块“金字招牌”。
深化商事改革,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更加迅猛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近年来,我市创新“监管+X”(X:上门指导、上门培训、严格规范、助力提升、优化服务)工作法,持续跟踪帮扶食品产业发展,切实解决食品企业从办证、建厂、生产、管理到销售全链条“堵点”。在食品生产企业建设初期,市场监管部门提前介入,对企业厂房、仓储规划、设施设备布局、关键工艺点要求和化验室布局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指导,帮助企业强基固本。开展“送训上门”服务,提升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食品安全意识。邀请专家深入企业分析风险隐患,提出整改意见,为企业装上高质量发展引擎。先后培育预制菜生产企业98家,打造了由“及食雨工厂”“菜字头工厂”“自嗨锅工厂”组成的深鲨富硒食品产业园。指导建设以石泉、岚皋、镇坪、宁陕等县(市、区)为代表的富硒食品工业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成链的产业模式基本形成。
为推动“安康富硒茶”品牌壮大做强,市市场监管部门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选派精兵强将驻点指导,按照“八统一”要求,在紫阳县高标准打造一条茶叶小作坊“示范带”,推动茶叶小作坊转型省级食品生产企业17家,发展茶叶加工主体400余家,开发绿、白、红、黑和调味茶等茶产品40余种,年综合产值超过60亿元。同时,按照“改造一批、提升一批、转型一批”的总体思路,结合区域食品特色,对全市食品小作坊进行指导帮扶,共完成提档升级113家,转型升企18家,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我市食品小作坊由“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蜕变。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紧系民生”。食品安全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衡量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标志。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指示批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关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全产业链保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贡献食安力量!